找到相关内容384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修行从健康开始

    . 错了?清净心言前,我在四年前试过一次, 我一天只睡一个小时就行了, 坐下来睡一下 我想可能身体有问题, 说不定会死,然后找我叔叔开了一个药方, 喝完药后就一直睡到九点, 变成了懒虫,打破了清净心....

    明一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7325787964.html
  • 大乘佛法简易解

    已永断,故不造新业。’《唯识》亦言:‘正发业者,唯见所断助者不定,故为取彼见一处住地,所有无明,然此有三:一唯发总业,二唯发别业,三通发二业。今取初后二业无明,故言唯取能发正感后世善恶业者,然此有四:...

    月溪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6551988617.html
  • 大圆满法加行 因果不虚(2)

    出轮回,这是士用果。 杀生也好、邪淫也好,偷盗也好,各有四种果报。没有这些罪业是最好,没有犯过这些错误是最好,既然有这些罪业,犯过这些错误,统统要忏悔,相续中不能再留这些啊!死期不定啊,突然死了...

    达真堪布 开示

    因果|大圆满法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8/08445788914.html
  • 〈四教颂〉试解

    二种   :若著我者,留无我行。若著我所,即留空行。二者钝,是   爱行。爱行亦二,一者慢多,留无常行。二者懈怠多,留于   苦行。”(卷七 大正33 863中)可见苦缘下留何行,亦有不定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11343589825.html
  • 论师的业力观

    亲近善知识,听闻佛法,藉由现缘的努力,进德修业,可以使得业报缘缺不生,或转为重罪轻受的不定业。故佛教业感轮回说,即是缘起学说的一种诠释,从世尊创立佛教以来,一直是佛教宣扬的重要教义。尤其佛教特着重于“...、顺次生(来生)受业、顺后次生(次来生)受业,以及顺不定业等。不过,可确定的是:“所作业不亡,果报还自受”,有情造下的业因,将来必当感得果报。那么,由有情前生业力所引而化生的有情自体中有,必有业缘随缚...

    悟殷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11350389878.html
  • 三乘究竟与一乘究竟——兼论印顺导师由缘起性空论以证成“一乘究竟”的可能性

    就较诸中观学派更为缩小范围,在“不定种姓”众生之中方才具足。   依印顺导师思想的系统理论,“一乘究竟”论不但不可能依真常唯心论,建立在时间上往前无限延伸的“佛性本有论”,也不可能依《法华经》,建立...乘”义时,意有所指地强调:这并非是指一切有情无有种姓差别。经中紧接着列举二种:一种是定性声闻,一种是还可以回小向大的不定种姓声闻行人。[38]其实这些补充性的说明即使抽掉了,也完全不会影响该处经文中,...

    释昭慧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9/06543490898.html
  • 牟宗三与现象学

    代价的。因而他认为,“假如西方哲学以康德作中心,还要向前发展,就不能像现在这样向下坠,”它“必须看看中国哲学的传统”,“否则康德的哲学不能通畅,西方的文化生命终不能落实,它将始终摇摆不定”;而处在这个...

    倪梁康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4391605.html
  • 寒山·寒山寺·寒山文化初探

    曾为牛马,见草豆欢喜。又曾为女人,欢喜见男子。我若真是我,只合长如此。若好恶不定,应知为物使。堂堂大丈夫,莫认物为己。   凡夫当梦时,眼见种种色。此非作故有,亦非求故获。不知今是梦,道我能畜积。...

    林锡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9045591638.html
  • 解严后新兴台湾佛教教派的理念及其形成原因

    优婆夷都可以的,比丘律中的「二不定法」,就是女信徒对疑似犯戒的比丘行为加以检举,僧团所应采取的处置规制。难道女信徒可以「说比丘过」,比丘尼却反而不准?未免太压制比丘尼了!   还有,「百岁比丘尼得向新...

    杨惠南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7022291832.html
  • 论王船山的天道观

    何也?念者,反求而系于心,寻绎而不忘其故者也。”(《引义》,2/289)这实际上是说,“克念”之“念”,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飘忽不定的“念头”、“想法”,而是“系于心”、“不忘其故”的念念不忘。“念”根基...

    刘梁剑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6555692086.html